COP29進入下半場,儘管主辦國在上半場積極促成多邊開發銀行提高氣候資金規模、大力爭取民間資金對氣候行動的承諾、加速擬定締約方會議草案文字等,但距達成一兆美元氣候資金目標仍不樂觀。
印度十五日即批評已開發國家不斷要求開發中國家減碳,但自己卻沒有作出相應的努力;主辦方也遭外界質疑未對已開發國家展現魄力,有專家學者甚至遞交連署公開信要求COP作出體制上的改革。阿爾巴尼亞總理Edi Rama在今年領袖峰會上即脫稿批評大會的偽善,直言大家一起吃、喝、見面、攝影留念,但無聲的領袖們卻成了背景雜音,大家致詞充滿對抗氣候變遷的善言卻沒改變任何事情。
面對今年依舊有上千名與化石燃料產業有關的遊說集團到場,加上主題聚焦氣候資金情況下,現場氛圍已然演變成已開發vs.開發中、富vs.貧的強碰對抗,而峰會尚未達成任何令人滿意的共識。
今年藍區會場有尊銅雕像,肥胖的正義女神騎在快餓死的人類肩上;民間抗議團體則捨棄譬喻、隱喻,公然要求向化石燃料公司課稅、拿出錢,成了會場常態。
人人都希望有大國站出來以身作則,在川普當選美國下任總統後,多了許多對中國大陸的期待,但陸方也卡在矛盾中,就算是大家公認的世界大國,說到底卻仍被歸類為「發展中」國家,有充分理由不做帶頭捐款的領導者。我國涉外人士認為,中國恐怕不會輕易站上主導地位,因其決策多是政治導向,甚至許多對外宣言是意圖外宣轉內銷。
不過,中國問題也點出了本屆峰會一個熱門話題,究竟誰才是富、誰才是貧?當大會對氣候資金正討論的如火如荼之際,有學者說,分辨貧富是個非常令人困惑問題,如果英國被視為富國,必須對氣候變遷問題作貢獻,那沙烏地阿拉伯呢?難道他們不富有?必須清楚定義哪些是富國,哪些不是。
(本文由聯合報系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