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各種看見 教育現場 KIST教師專欄
KIST教師專欄:關於偏鄉教育的逆思維
  • 標準
  • sdg
  • sdg

KIST教師專欄:關於偏鄉教育的逆思維

2022-11-20 誠致教育基金會/臺南市仙草實驗小學校長李志軒

對於台灣的偏鄉教育,人們常受影視媒體、久遠的印象或既有的認知所影響,於是將「設備老舊」、「弱勢族群多」、「資源缺乏」⋯⋯等負面的名詞和偏鄉教育畫上等號。

不諱言,極少數的狀況在部分縣市的偏鄉校園還是存在著。但以我自身在基層學校端的觀察,隨著這幾年政府教育政策的調整、公私部門經費資源的挹注,整體偏鄉教育的環境已經改善許多,特別是在軟硬體教學環境的大幅度提升。諸如「班班有冷氣」、「生生用平板」、「偏鄉學校三年兩百萬」等政策,已改善過往教育資源方面,城鄉差距失衡的窘境。

當「偏鄉」不再是「偏鄉」,特別是在疫情肆虐的這幾年,從實體到線上,從單一到混成,偏鄉學校展現出極佳彈性與韌性,讓原本的阻礙成了最大優勢,發展出獨特的藍海策略,激發大家重新思考偏鄉教育的未來與可能性。以下就我自己的觀察,提出幾個偏鄉學校發展的「逆思維」。

「課堂」只能是實體嗎?

這一個命題要思考的範圍很廣泛。前陣子「停課不停學」時,最被質疑的就是在家的線上教學缺乏互動與溫度,學習成效不佳,理想的教育狀況只淪為想像。

但有沒有一種可能性,善用線上的優勢,將認知學科(如國、英、數)改為線上,因為班級人數不多,所以採跨校的方式進行,例如四年級的英語課某一單元由A校的老師擔任主要的授課者,A、B兩校的學生同時上線,而B校的老師則從旁協助。簡單來說就是,在實體的教室裡,有老師在身邊指導的狀況下,進行線上學習。好處是,老師跨校的共備,彼此協助減少負擔,解決專長師資不足的困境,其次是增加學生人數的同儕互動,促進討論與思考,同時可以進行差異化的分組。

善用小校優勢,因為班級人數不多,可採跨校的方式進行線上課程,解決師資不足的困境。圖/臺南市仙草實驗小學校長李志軒提供

如果可行,應該趕快來做,畢竟偏鄉學校網路環境、平板載具都已到位、線上教學的模式、手感也正熱著。這是小校的優勢,在網路學習的世界是平的,即使位處偏鄉,我們所在的位置都將是學習之巔。

偏鄉小校存在的必要!?

台灣人口負成長的海嘯來襲,位處海景第一排的偏鄉學校衝擊甚大。新生人數掛零、或是一班僅有一位學生的狀況,也已不是太大的新聞。

儘管教育主管單位站在學生缺乏同儕互動、刺激不足、學習與教學的效益不高的種種面向檢討,但礙於民粹主義和地方的護校的立場,如何營造有品質的對話?如何創造多贏的局面,突破零和的僵局?能否找到自我的優勢,藉此論述學校存在的意義與價值,這些都是在後疫情時代,偏鄉學校必須面臨的考驗與挑戰。

我常常覺得偏鄉學校應該要發展出一種底氣,一股讓開往市區學校的公車調頭,改把市區的學生載回偏鄉的自信。從課程與教學出發,打造近悅遠來的學校特色,吸引家長的認同,不遠千里的把孩子送進偏鄉就讀。畢竟偏鄉學校人數不多,擁有多元的學習環境,適性化、客製化的教學,廣闊的校園空間,到偏鄉就讀將會是一種趨勢,也是最潮、最時尚的教育選擇。

學校的品牌就是價值,當有價值產生,價格的因素(交通距離、接送時間)就不是太大的問題。

你會說,這樣的事怎麼可能發生?

只有懷疑,沒有行動,那當然不會發生。

不要空等教育史懷哲

不管是「老師,你會不會回來」、「聽見歌再唱」,台灣電影對偏鄉教育的敘事似乎無法跳脫等待英雄救世主,以及一場反敗為勝的音樂比賽。如此賺人熱淚的故事情節雖然令人動容,但也窄化了偏鄉學校改變的契機,對於內部師資固著保守的心態,也只是蚍蜉撼樹,無以動搖。

仙草實小鼓勵學生勇於表達自我,每兩週會召集師生坐下來圍圈,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圖/臺南市仙草實驗小學校長李志軒提供

我認為,要真正改變翻轉一所學校,要先取得彼此的共識與認同,而非單靠一兩位明星老師,或是一場比賽。如何從建構學校願景再到發展目標,形塑校園文化,從領導人到基層的教師,以打群架的概念,讓每一位師生都扮演重要的角色,做到所謂的當責,善用擁有的資源,發展出具體的戰略行動。這必須仰賴有系統、有組織性投入,讓學校可以優雅轉身、順利轉型。

每天在學校內創造文化,用內部團隊的力量促成改變,會激勵人們更加卓越,發揮更大的潛能。

不用再問,老師,你會不會回來?因為,有心的老師一直都在。

把偏鄉學校的永續發展當為一個大型的PBL

當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成為新課綱推對素養教學的主要模式,我們有沒有思考到,對於學校領導人、教師們而言,推動學校的永續發展不就是最大的問題或是專案嗎?

這是最真實的問題情境,無法逃避的專案,畢竟我們從事的是教育工作,每個月還領有「學術研究費」,組織內由不同世代的組成,擴及了共同的參與和面向。以此角度來思考,我們應該把視野格局打開,試著透過社會參與、發揮影響力,讓外界知道這所偏鄉學校存在的必要,可以為地方的未來帶來的什麼價值。

這也是為什麼PBL很重視最終的產出或解決方案的公開發表,因為唯有透過公開發表才能真正發揮社會影響力,展現利他的公益精神。

台南市致力推動實驗教育,110學年度起仙草實小加入實驗小學行列。右為仙草實小校長李志軒。圖/臺南市仙草實驗小學校長李志軒提供

提出具體的方法策略,以及實際執行的成效,回應未來的期待,才有近一步激盪政府調整或制定政策的參考。我想這也是偏鄉學校要明確論述的課題。

這不是搞政治,而是最真實的PBL教學。

告別悲情,昂首自信

重新思考是一種技能,也是一種成長性思維。對於偏鄉教育,需要的是破框的思考與想像,希望透過分享彼此的發想,讓偏鄉教育依舊有光的企盼,引領著人們繼續向前走。

重新定位偏鄉學校的價值,那會如同星星一般,雖然渺小,可是明亮,讓眾人駐足仰望。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