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各種看見 高齡長照 陳乃菁專欄
陳乃菁專欄:為什麼隨地便溺、不穿褲子?居家醫療剖析失智症者的問題行為
  • 標準
  • sdg

陳乃菁專欄:為什麼隨地便溺、不穿褲子?居家醫療剖析失智症者的問題行為

2023-02-14

社會因高齡長者的增加,出現多樣化的高齡相關疾病與照顧需求,各行各業都因此有了大大小小的改變。

早年的「居家醫療」是當病患因車禍、外傷導致身心障礙,因此需要氣切、更換鼻胃管或是尿管的時候,醫師跟護理師會到病人的家裡提供服務。居家醫療是由醫療人員到患者家中訪視並提供服務,這在高齡化社會中特別重要,因為許多高齡者的行動不便,就醫上產生困難。

失智症者行動自如卻無法外出

陳乃菁專欄:失智患者亦有居家醫療的需求,儘管他們還有行動能力,但他們不願意自行就醫,或是隨家屬出外就醫。圖/取自聯合報系資料庫

說到「就醫困難」,大多數人想到的還是以失能患者為主。然而,失智患者亦有居家醫療的需求,儘管他們還有行動能力,但他們不願意自行就醫,或是隨家屬出外就醫。

我頭一回體悟到這點,還是因為同事的求助,她為了母親來我的診間敲門:「我媽媽生病了,可是他沒有辦法來醫院,你可以來我家看她嗎?」

我大略知道她母親需要的是失智相關診斷,但那時我還以為同事的母親是因為氣切後戴著呼吸器,或者其他肢體障礙導致出門困難。同事聽了馬上搖頭:「不是這樣的,我媽媽不能出門是因為她拒絕穿褲子,內外褲都不穿,這讓我們實在不知道要怎樣帶他到醫院來。」

另一種也是肢體活動沒問題,但就是無法帶出門的狀況:患者的先生經心理師轉介到我的診間:「陳醫師,真是不好意思,我沒有帶病人來,但是心理師說可以拜託你來協助,我太太得到失智症,她拒絕任何人靠近,口中一直罵髒話。我們想盡辦法也沒辦法順利帶來醫院給你看,所以你可以來我家看一下嗎?」

這兩個還只是我這邊遇到的案例,相信有就醫困難的失智患者,還隱藏在社會各角落中,狀況一定很多、很複雜。所以我們要體認到:失智患者的居家醫療過程,和一般人腦海中的既定印象有所不同。

失智症需要的「居家醫療」不只有打針換藥

陳乃菁專欄:居家醫療不代表醫師時無時刻都可以應家屬需求到訪,但居家醫療至少是可靠的求助管道。圖/取自MotionElements

其實,失智症不是只會出現記憶減退、容易迷路的狀況而已。我的經驗告訴我,失智症患者的居家醫療常有以下幾點差異:

  1. 失智症患者可能還保有行動能力、甚至健步如飛。
  2. 失智症患者的行為問題隨時有變化,例如這次拜訪時家屬描述他近來一直吐口水,但下回拜訪時已沒有這個問題了。
  3. 要解決失智症患者的問題,多半沒有一體適用的標準答案。因為每位患者都有自己的特性,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從患者本身的生活習慣、生命歷程、身心變化等方面尋找。

跑居家醫療探視失智症患者,對醫療團隊來說並不簡單,醫師及護理師有時也可能因為患者情緒差又行動自如,受到粗暴對待。但整體來說,居家醫療對照顧失智患者有沒有幫助呢?當然有!且在有經驗的醫護團隊的協助下,甚至可以找到屬於他家的非藥物治療方式。

有一次家屬緊急找我們到家中訪視,家屬說他失智的太太近期一直尿褲子,可說到了隨地便溺的地步。先生猜測是泌尿道感染,我問他清理太太的尿液時,有沒有細菌的味道。這個問題讓照顧者一頭霧水,於是我乾脆透過居家醫療,實地看看患者在家便溺的狀況。

一踏入患者家中,我首先發現向來著裙裝的患者此回穿著長褲,這是我為她看診三年來,第一次看見患者穿褲裝,因此很好奇。先生解釋他只是一時興起,隨手拿起久藏衣櫃中的長褲給太太穿。我馬上推測:太太隨地便溺的狀況,或許是因為她早已習慣穿裙子、一換上長褲就忘了脫下褲子再排尿。

於是,我們馬上讓病人換回裙裝,我特意多逗留一陣子,仔細觀察尿液的顏色和味道,加上留意換回裙裝後的排尿行為。果然患者的異常排尿行為立刻大幅減少。看來真的是和穿著有關,而能確認這個因素,自然是因為我親自到訪患者家看見最真實的日常行為。

所以我們可以說失智症患者所需要的居家醫療,常常重點不在打針吃藥等主流認知的醫療舉措,更關鍵的,可能是在拜訪患者的生活環境時,對他們的日常習慣有更多了解,進一步考慮疾病的進程、患者的退化程度,給予適當的協助。

跟一般居家醫療不一樣的是:我們不只是看呼吸、血壓、傷口。我們更需要觀察病人居家的環境,觀察他生活的習慣跟狀態,以確認是哪個環節導致眼前的問題。

當然居家醫療不代表醫師時無時刻都可以應家屬需求到訪,但居家醫療至少是可靠的求助管道,有時候只要家屬能仔細觀察與紀錄患者的行為變化,而後將資料提供給醫師,就可以幫助醫師像偵探一樣,從蛛絲馬跡抓出關鍵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法。

我相信,隨著時代的改變,不論是醫療提供者的我們,或是需要被照顧的每一位身心障礙者,大家都應該屏除成見,仔細觀察身體的變化以及需求,學會用客觀的方式描述,才能一起解決醫療與照顧的問題。

陳乃菁專欄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