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前,一組令人心痛的影像在網路上廣傳:數平方公尺大的漁網覆蓋在珊瑚礁上,網上纏繞著數條魚及一隻保育類海龜,均已死亡多時,屍體在海中載浮載沉的影像讓人震撼。
這組照片由澎湖潛水教練在赤馬村人工魚礁區拍攝,他特別強調:這是珊瑚礁生態熱區,各種海洋生物聚集繁衍之處。
畫面曝光後,澎湖縣政府農漁局迅速委託「海底覆網清除團隊」前往清除,兩天作業下來,打撈回岸上的網具重達700公斤[1]。
經多位漁民判斷,照片中的漁網,應該是被丟棄的多層刺網。台灣的刺網漁業管理是否不足?為何發生這樣的憾事?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我們除了關注陸域生物,也應該關注廣大無垠、被科學家稱為「內太空」的海洋。在漁業及各種開發汙染的破壞與掠奪下,海洋生物多樣性正面臨極大的威脅。
台灣上萬組刺網漁具,因管理漏洞成海洋生態殺手
刺網英文名為「gillnet」,直譯為「鰓網」,是使用各種纖細的網線製成的網,以網片上緣連結的浮子及下緣配付之沉子,使網片展開敷設於魚群活動之水層當中,形成一幅隱形網牆,魚類等海洋生物會在觸網時,因鰭或鰓蓋纏困在漁網上而被捕撈。
若刺網等漁具管理不當,很容易成為海洋生物的殺手,傷害海洋生物多樣性。
根據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統計[2],全台灣約有21,000多艘漁船,其中刺網漁船(涵蓋動力漁船、無動力舢舨、動力漁筏、無動力漁筏)約9,000多艘,占全台漁船總數42%,規模相當龐大。
西部沿海刺網以 5-8 公分的小網目捕獲高價的白鯧、午仔、烏魚(鯔)等,而東部則多用 30-36 公分的大目刺網來捕捉鯊魚、旗魚等大型魚類。[3]
刺網漁業因其作業模式簡單、成本低廉,僅需一人即可作業,是台灣沿近海漁民主要作業漁法之一,刺網漁具依其網片層次分成「單層刺網」及「多層刺網」,多層刺網因「大小通吃」破壞性較大。
此外依照季節、目標物種及放置水層的不同,可以再細分為固定於海底的「底(定)刺網」或設置於海面的「流(浮)刺網」及「旋(圍)刺網」三種。根據網目大小又再分為大目流刺網或其他不同網目的刺網,網目類型有10幾種,但政府沒有針對網目大小及禁漁區、禁漁期等另訂規範,造成海洋生物資源被無節制的掠奪,更多海洋生物無辜死去。
刺網及相關輔具(漁網、漁線、繩索)均屬消耗品,會因氣候因素、不同漁具衝突、海底地形崎嶇等原因,造成刺網於作業過程中容易逸失。[4]廢棄、遺棄的漁具對海洋造成巨大的破壞,無數海洋生物因「幽靈漁網」纏繞無法脫困,最後痛苦至死,更衍伸成為海洋垃圾,造成汙染。
漁業署「刺網漁具標示實名制」僅是第一步 應有更積極作為
為試圖解決漁具丟失問題,漁業署2021年7月全面實施「刺網漁具標示實名制」,並搭配流失通報與廢棄漁網回收等機制,各地志工也紛紛組成「覆網清除隊」,期望減少幽靈漁具。
然而,根據海洋委員會統計[5],2020年海底廢棄物共清除41噸,其中廢棄漁網就占了九成。而澎湖縣政府於2022年統計清除掉的海岸廢棄物[6],廢棄漁網即占四成,代表至今台灣海域的廢棄網具問題仍十分嚴重。
由於怕損壞及丟失,刺網漁船每次出航都會攜帶多組漁具;沒有嚴格控管漁具買賣、落實源頭管理的情況下,每丟失一組漁具,海洋生物就暴露在被漁網纏繞而死的風險中。
漁業署應立即補破網,檢討目前的管理缺失:
一、漁業署應檢討毫無章法的補助政策,優先輔導多層刺網及在岩礁區作業的漁船退場
為了讓刺網逐步退場,農委會漁業署於2017年訂定《刺網漁業轉型輔導措施》以主營補助20萬元、兼營補助15萬元方式,輔導刺網漁業轉型成一支或曳繩釣漁業。
根據漁業署統計[7],2017年有12,882艘刺網漁船,截至2021年止,四年來僅輔導 2,742 艘刺網漁業漁船(筏)轉型,至今至少還有近9,000多艘刺網漁船仍在作業。
漁業署補助毫無章法,沒有分級管理,以多層刺網「大小通吃」對漁業資源的傷害來看,應優先列為重點輔導轉型對象,並制定「落日條款」,否則許多及早完成轉型的漁民感到被騙,看不到漁業署貫徹轉型目標的決心,而海洋生物被廢棄漁網纏繞而死的憾事也持續發生。
前一周在澎湖纏繞海龜、魚群的刺網,經多位漁民判斷,應該是玻璃纖維製作的多層刺網。因澎湖當地針對單層刺網有回收獎勵機制,漁民多會把破損的單層刺網帶回來換錢,不願帶回的,就是違規且破損的多層刺網(澎湖規定全年禁用多層刺網)。部分漁民最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將之丟到海裡。
二、應全國一致讓所有漁法退出三海浬,讓沿岸三海浬成為生物資源養護區
刺網漁船作業多在沿近海三海浬內,而沿岸三海浬通常是海洋生物生活、繁衍、哺育、成長的重要環境。若在礁岩區中,作業過程非常容易發生漁網纏繞礁岩、珊瑚礁的情形。
雖有漁民反應,西部烏魚魚汛期間多在三海浬捕獲,仍應朝「所有漁法退出三海哩」努力,僅可以在特殊漁期間例外允許。
三、小小台灣22個地方縣市,卻有20種不同刺網管理模式,中央應有區域性的協調管理
全台灣22個縣市目前除了高雄、台中、彰化、南投沒有刺網漁業相關規範,其餘18個縣市政府均有制定,分別涵蓋禁漁期、禁漁區、網具規範等。
盤點全台針對刺網漁業管理就有20種不同管理模式(見下表),光是離岸多遠禁用刺網,就有4種不同規定(1.5海浬、3海浬、500公尺、600公尺)。此外有些是禁用底刺網,有些搭配不同期間禁用單層、多層,或是依據船的噸位有不同規範。
縣市政府刺網管理規範 | 縣市政府 |
全年禁用多層刺網 | 澎湖縣 |
禁止於內灣海域使用所有刺網 | 澎湖縣 |
距岸3海浬內禁用所有刺網 | 新北市(萬里、金山、瑞芳、貢寮)、小琉球 |
距岸3海浬內禁用多層刺網 | 綠島、蘭嶼、基隆市、屏東縣 |
距岸3海浬內禁用流刺網 | 綠島 |
距岸500公尺內禁用所有刺網 | 基隆市 |
距岸600公尺內禁用所有刺網 | 宜蘭縣 |
全年禁用底刺網 | 宜蘭縣 |
六處水產動植物保育區距岸500公尺禁用所有刺網 | 花蓮縣 |
3、4、7、8月,距岸1海浬內禁用底刺網 | 澎湖縣 |
農曆4/1-8/30設有底刺網禁漁區 | 金門縣 |
農曆9月至12月禁止於東吉嶼、西吉嶼、東嶼坪、西嶼坪海域禁用底刺網 | 澎湖縣 |
4/1-7/31禁止在亮島等九座島嶼周邊使用所有刺網 | 馬祖縣 |
6/1-7/31距岸3海浬內禁用所有刺網 | 苗栗縣 |
6/15-8/15距岸3海浬內禁用所有刺網 | 新北市(三芝、林口) |
6/16-8/15距岸3海浬內禁用所有刺網 | 新竹市、新竹縣 |
6/1-8/31距岸3海浬內禁用流刺網 | 桃園市 |
10/1-6/30黃金海岸至曾文溪口,距岸1.5海浬內禁用所有刺網 | 台南市 |
20噸以上漁船距岸3海浬內禁用所有刺網 | 苗栗縣 |
10噸以上漁船距岸3海浬內禁用所有刺網 | 雲林縣、嘉義縣 |
台灣不大,20種管理模式是否有其必要性及合理性?是否應有區域性的整合管理模式,如桃竹苗及雲嘉南等縣市應整合管理模式,都應全盤檢討。
四、漁業署應盡速制定刺網網目規範,並制定漁船數量管制、禁漁期和漁區
以混獲比來說,當達到一定比例時漁船就要停止作業,而不同網目放置位置也有各式規範。
台灣目前並未就刺網網目作規範,就利益最大化而言,漁民自然會採取讓大小網目一起入海的作業模式。因此為了避免混獲,除了應禁用多層刺網,政府更應依據魚種特性、網目放置位置、混獲比例及船舶數量管制等制定各項規範。
在台灣西部,白海豚出沒熱區也常是刺網船作業頻繁區域。不論是西部白海豚,或東部海域大型鯊魚與鯨豚,政府都應針對不同物種的繁衍或洄游生活史等,進行禁漁期和漁區的劃定,以避免纏繞海龜與鯨豚,保護珍貴的海洋生物多樣性。
[1] https://reader.turnnewsapp.com/ct/20230516/B08AA8/Q1RfMjAyMzA1MTZfQThfNA2/share
[2] 2021,行政院農委會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
[3] 2018,宋佩軒。臺灣沿近海刺網漁業作業型態之時空分布特性。﹝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s://hdl.handle.net/11296/ab7raw
[4] 2022,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探討利益關係者對全球幽靈漁具倡議(GGGI)預防漁具丟失與減少幽靈漁具持續傷害之最佳做法的觀點
[5] 2020,海洋委員會,向海致敬―台灣海域生態環境守護計畫
[6] 2022,澎湖縣政府主計處,統計應用分析報告―清除海洋廢棄物,重現澎湖海洋生機
[7] 根據漁業署統計年報,2017年統計有12,882艘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