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各國推動「周休三日」實驗,能否供台灣作為縮減工時的借鏡?勞動、法律及經濟領域的專家學者卻不約而同表示,在台灣,比起全面推行周休三日,低薪問題更需要優先解決。
周休三日不稀奇,低薪問題待處理
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指出,若梳理過去十年台灣「五一遊行」的勞團訴求,看不見「周休三日」的蹤影。「這表示,這個現在看似很流行的工時安排,實際上並不是當前大家最期待的。」孫友聯說。
首先,按照《勞基法》第 30-1 條的「變形工時」規定,周休三日是可行的,不需政府額外立法。另外,周休三日形式多元,無論是「工時和薪資同步縮減」,或每日工作10小時、卻形同減少2小時加班津貼的「四天工作制」,都可能踩到部分民眾「靠加班提高薪資」的心理底線。
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林佳和指出,台灣2016年起將法定正常工時從「雙週84小時」降為「單週40小時」,還歷經兩次「一例一休」修法。但根據勞動部統計,受僱員工的加班工時並無顯著下降,也有輿論批評「一例一休」新制會讓企業限縮加班支出,反而使勞工收入縮減。
「對於這一批在意加班費、甚至是低薪階層的勞工來說,解決工資問題,可能比解決工時問題來得更重要。」林佳和說。
低薪問題的解方為何?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明郎指出,政府應該提供企業指引,依照通貨膨脹和公司營收成長定期調薪,讓員工共享經濟成長果實。陳明郎指出,歐美等國工會力量強勁,至少能爭取薪資按通膨率成長、避免荷包縮水,「但台灣工會力量沒那麼強,就得訴諸政府立法」。
彈性工作好棒? 注意隱含「階級鴻溝」
近日新加坡政府宣布年底將上路新的就業準則,開放員工向雇主申請工作地點及工時的彈性調整,被外界視為有望爭取周休三日,引發討論。
孫友聯提醒,根據英國聯合工會(Trades Union Congress)在COVID-19疫情期間發布的報告,包括居家工作在內的彈性工作制,背後隱含著新興的「階級鴻溝」。調查顯示,在疫情期間,社經階層較高者有60%可居家工作,但中低階層者僅23%。
孫友聯指出,從各國發展狀況來看,縮短工時的確是趨勢,但若要讓廣大勞工共蒙其利,工時縮減得與「解決低薪問題」一起推動。林佳和也表示,樂見企業以「提升生產力」為目標,摸索出周休三日的成功模式;但前提是「不減薪」,這才符合勞工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