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百日,削減國際氣候資金援助、支持海外大型化石燃料項目、破壞《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環境條約,百般阻撓美國參與全球氣候行動;不久前,他還解雇了第六次《國家氣候評估》(NCA)的所有撰寫者,引發科學界強烈批評,擔憂削弱了聯邦對氣候風險的監測與應對能力。
為應對聯邦政府的撤資與人員解雇,美國氣象學會(AMS)與美國地球物理協會(AGU)宣布合作,將共同出版29本同行評審期刊,涵蓋氣候觀測、預測、影響、風險與解決方案等主題。加州也正在審議將州內海洋保護區(MPAs)擴大百分之二的提案。
歐洲近日發生重大停電事件,凸顯在能源轉型過程中,電網基礎設施升級的重要性。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城市綠化不僅有助提升生活品質,更是減緩氣候變遷影響的關鍵策略。台灣很多河川變成了臭水溝,「河好如初」平台舉辦首場政策座談會,針對河川治理及污水排放等議題對談,期待讓河川永續成為全台的社會運動。
川普政府罔顧氣候風險?美國科學協會攜手自救
據《氣候之家》報導,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上任百日,不僅第一天就簽署了退出《巴黎協定》的命令,還削減對國際氣候資金的援助、支持海外大型化石燃料項目、破壞《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環境條約,阻止美國在全球氣候行動中的參與。
《衛報》也指出,今年四月川普政府解雇了近400名第六次《國家氣候評估》(NCA)的撰寫者,並解散了由太空總署(NASA)支持的全球變遷研究計劃(GCRP)。該評估自2000年以來每四年發布一次,是美國政府應對氣候變遷的重要依據。此舉引發科學界強烈批評,認為削弱了聯邦對氣候風險的監測與應對能力。
為應對聯邦政府的撤資與人員解雇,美國氣象學會(AMS)與美國地球物理協會(AGU)宣布合作,將共同出版29本同行評審期刊,涵蓋氣候觀測、預測、影響、風險與解決方案等主題。雖然無法完全取代NCA,但有助於維持氣候研究的連續性,提供決策者與公眾可靠的科學資訊。
(原文:Trump’s first 100 days: US walks away from global climate action、Scientific societies to do climate assessment after Trump administration dismissed authors)
川普削減海洋保護措施,加州考慮擴大保護範圍
《衛報》一篇文章提到,美國川普政府已重新開放50萬平方英里(約130萬平方公里)的太平洋遺產島嶼海洋國家紀念區,允許進行商業捕魚,此舉大幅削弱了聯邦海洋保護措施,也引發環保團體的強烈反對,專家警告「川普放鬆漁業監管的命令將帶來重大風險」。
《美聯社》更進一步報導,面對聯邦政府對海洋保護的不足,加州正在審議將州內海洋保護區(MPAs)擴大2%的提案。該州自1999年通過《海洋生物保護法》以來,至今124個海洋保護區守護著16%的水域,希望在數十年過度捕撈和棲息地喪失後重建生態系統。
儘管科學研究顯示,海洋保護區有助於提升魚類資源和促進旅遊業發展,部分商業漁民對進一步擴大保護區表示擔憂,認為這可能限制他們捕撈如劍魚等洄游性魚類的權利。這反映出在加州強調海洋保護的背景下,如何在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之間取得平衡仍是一大挑戰。
(原文:Trump order to loosen fishing regulations poses major risks, experts warn、As Trump pares back ocean protections, California weighs expanding them)
最新研究:「擴大綠化」可挽救數百萬人的生命
根據《Euronews》報導,一項最新研究指出,若在2000至2019年間將城市綠化面積增加30%,全球約36.7%的熱浪相關死亡(約116萬人)應可避免,可見城市綠化對公共健康具有顯著影響。
該研究發現,城市綠化程度每增加10%、20%和30%,可分別降低平均日溫0.08°C、0.14°C和0.19°C。全球氣候變遷導致極端高溫事件日益頻繁,這些溫度的下降對於減少熱浪期間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
美國公共媒體平台《GBH》指出,波士頓(Boston)擴大城市樹木覆蓋率,即是促進公共健康的實例之一。透過當地非營利組織的努力,該市在東波士頓(East Boston)的街道和公園已種植近600棵樹,人們也致力在私人土地上種植更多樹木。
(原文:Planting more trees in cities could have saved 1.1 million lives in two decades, study suggests、Boston wants more trees. Hyde Park and East Boston offer two windows into the future.)
歐洲發生重大停電事件,使用再生能源是禍首?
據《衛報》報導,西班牙和葡萄牙上週發生大規模停電,持續超過12小時、影響約5500萬人,成為歐洲近年來最嚴重的停電事件之一。由於西葡兩國電網中有高達80%來自風能和太陽能,因此有些人將該事件歸咎於再生能源的使用;但專家認為,這次停電與再生能源的使用應無直接關聯,詳細原因尚在調查中。
法國國際新聞頻道《France 24》則指出,很多原因都可能引發停電,包括自然災害和極端天氣、人為災害、設備故障、變壓器和電線過載等,特別是電網對於發電量與用電量之間的不平衡非常敏感。專家將電網的供需平衡比喻為「雙人自行車」,「每個人都必須以相同的節奏踩踏板,才不會跌倒」。
此次停電事件凸顯了在能源轉型過程中,電網基礎設施升級的重要性。再生能源缺乏傳統發電方式的機械慣性,使得電網更易受到頻率波動的影響。因此,投資於電網穩定技術,例如儲能系統,對確保供電可靠性至關重要。
(原文:What caused the blackout in Spain and Portugal and did renewable energy play a part?、What we know so far about the massive blackout that hit Spain and Portugal)
「河好如初」政策座談,盼河川永續成為社會運動
據《聯合新聞網》報導,台灣首場由大學、媒體合作,邀請政府參與的河川永續平台─「河好如初」,日前在台北舉辦首場政策座談會,邀請政府官員、學者、民間人士對談,針對河川治理及污水排放等議題展開對話,期待讓河川永續成為全台的社會運動。
東海大學研發長林惠真認為,政府管理河川,應從過去的防災防洪,轉為結合生態與人文關懷的新思維,並期待政府再將水溝變回溪流,也希望民間在河川復育過程中能夠有參與機會。
經濟部常務次長賴建信回應,行政院已成立「水及流域永續推動小組」,儘管各個單位實現價值的方法和路徑不同,不代表不能達成共識。他以南投竹山魏家「一碗麵」的故事為例,強調拋開本位主義的重要,不爭執誰分得多、誰分得少,妥善運用國家有限資源,「把別人的績效當成是自己的績效,跨域才能解決流域重要的問題」。
(原文:「河好如初」政策座談/攔截汙水 別讓母親河變臭水溝、「河好如初」政策座談/學者:水域治理 應具人文關懷、「河好如初」政策座談/專家:河川髒了 整治需要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