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最新的《全球甲烷追蹤報告》,2024 全球甲烷排放量接近歷史新高,雖然主要來自化石燃料。但是,全球三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糧食系統,食物垃圾在掩埋場腐爛時會釋放甲烷,也加劇了地球暖化。
大部分的甲烷排放來源於化石燃料和農業食物鏈,若能快速減少這些排放,將有助於短期內緩解氣溫上升。在高溫威脅下,中國的中原糧倉河南省發布小麥乾熱風災害風險預警,氣候變遷對農業生產的挑戰日益凸顯。
食物生產面臨著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食物垃圾也成為環境的沉重負擔。廚餘成為迫切議題:普渡大學研究團隊發現,黑水虻幼蟲能夠將有機廢棄物轉化為高蛋白質昆蟲和有機肥料,成為消化廚餘循環經濟新寵兒;芬蘭也致力於將生物廢料轉化為可再利用的資源,助力農業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技術創新雖帶來循環經濟的解方,仍須政策支撐,儘管美國聯邦政府對環保議題態度保守,地方政府則積極行動:科羅拉多州在 Circularity 2025 峰會推出涵蓋電子廢棄物與電池的「生產者責任延伸法案」(EPR)。「聯邦缺席、地方推進」已成美國當前趨勢。對照台灣,總統府今年提出「台灣總體減碳行動計畫」,由行政院統籌六大減碳旗艦計畫,交通部則推動商用車輛電動化與無碳化、永續航空燃油等政策,展現積極推動的決心。
解決甲烷排放是應對氣候危機的關鍵挑戰
根據《The guardian》報導,解決全球甲烷問題是應對氣候危機最緊迫的課題之一:甲烷在大氣中吸熱的能力約為二氧化碳的 80 倍,然而其排放量卻持續上升。大多數甲烷是化石燃料開採和農業活動的副產品。若能迅速減少這些排放,將有助於在短期內減緩甚至逆轉氣溫上升,並為全球轉型至低碳經濟爭取寶貴時間。
美國在能源部門的甲烷排放量僅次於中國,原本在拜登領導下,已在減少石油和天然氣作業中的甲烷排放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在最近的氣候行政命令中,川普已將甲烷相關法規進行審查,並有可能將其撤銷。
根據《reuters》報導,由於氣候變遷影響,中國的主要糧倉河南省日前發布風險預警,高溫將威脅小麥作物對產量造成顯著影響。中國在2022年和2023年曾是全球最大小麥進口國,但去年進口量驟降。若小麥減產,中國可能再增加進口以彌補缺口。
(原文:Abandoned infrastructure one of the biggest polluters in the world – report, China's Henan province issues risk warning as heat threatens wheat crop)
廢棄物革命:黑水虻將廚餘轉化為永續解方
全球廚餘問題日益嚴重,尋找創新的解決方案變得比以往更加迫切。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研究團隊最新成果顯示,黑水虻幼蟲在有機廢棄物轉化領域展現驚人潛力:每餐廚垃圾可產出300公斤高蛋白蟲體(蛋白質含量42%)及400公斤優質有機肥。
根據台灣農委會「農業科技決策資訊平台」報導,黑水虻有「地表最強清道夫」之稱,這種微小昆蟲可以用廚餘來餵食,等長大後,再拿來餵雞,雞生出的蛋或雞肉可以成為人類的食物,形成一個永續循環。
黑水虻是堆肥處理的關鍵變革者,能以更快速、安全且高效的方式,將有機廢棄物轉化為有價值的資源。
(原文:evolutionizing waste: How black soldier flies transform food waste into sustainable solutions 小小昆蟲黑水虻,成為循環經濟的新寵兒 )
芬蘭蓋生物氣體工廠,將食品廢料轉化為再生能源與肥料
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報導指出,各國對其能源部門的甲烷污染嚴重低估,實際排放量比各國向聯合國通報的總量高出約 80%。
根據《The New York Times》報導,美國送往垃圾掩埋場和焚燒爐的最大量是食物。從數據看,食物浪費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8 至 10%,至少是航空業排放量的兩倍。
根據《VerticalFarm Daily》報導,芬蘭在西南部的洛赫亞市(Lohja)現有的沼氣廠旁,積極打造一個具商業規模的食物生態系統。當地計畫設立一座生物氣體工廠,把來自南芬蘭地區的食品廢料轉化為可再生能源——生物氣體。
這座工廠的運作不僅將食品廢料轉換為能源,發酵後的殘渣還被用作高效農業肥料,為新型種植提供必要養分。這些肥料完全有機,可廣泛應用於傳統農業的作物田地,並已實現商業化。此一創新不僅促進食品廢料的回收再利用,也進一步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
( 原文:World energy methane emissions near record high in 2024: IEA, Inside the Global Effort to Keep Perfectly Good Food Out of the Dump, Finland: From bio-waste to sustainable urban farming ecosystem through circular economy )
Circularity 2025 聚焦AI,助攻回收革命
根據《Renewable Matter》報導,Circularity 2025峰會邀請到綠色化學先驅華納 (John Charles Warner),他指出未來材料觀是「合成生物學」(synthetic biology),微生物既能合成分子,也能分解分子,這使其成為完美的循環經濟媒介。
此次峰會超過 1,200 名業界人士參與盛會,華納直言不諱指出當前困境:材料研發化學家與回收技術工程師需要深度協作,目前兩個領域各自突飛猛進,然產學落差太大,需加強跨領域合作。
AI技術成為這次峰會亮點:Google的AI分子技術,經過數百萬筆資料訓練,能即時辨識回收時包裝材料的化學成分,提升高階回收的效能,即便難以處理的黑色塑膠(black plastics)等複雜材料也能有效處理;Circular.co利用AI建立了全球再生塑膠交易平台,僅需數分鐘,就能精準匹配符合標準的供應商,提高材料流通的透明度。
(原文:Circularity25, what happened at the American circular economy event)
2030年電動計程車普及率50%,交通部大手筆補助
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發布公告指出:為推動減碳,交通部擬定2030年電動計程車普及率達50%的目標,並祭出高額購車補助:一般型每輛35萬元、通用型75萬元,另有稅費減免與充電設施補助。該計畫為「台灣總體減碳行動計畫」的一環,預估2030年可減少39.4萬公噸碳排。
除了商用車電動化,交通部也提出永續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 SAF)旗艦計畫,成立SAF跨部會工作平台,明年預計提出國籍航空SAF使用比例及配套措施;2030年強制要求國籍航空公司使用至少5%的S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