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研院配合2050淨零路徑發表「氫能發展藍圖」
【環境資訊中心】工研院6月27日發表「台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規劃未來30年氫能於發電、工業、移動載具等領域內的應用發展。由於氫氣經反應後,只產生水、不排放二氧化碳,被視為淨零碳排的解方之一,全球已有超過30個國家及地區發布氫能戰略;我國國發會的淨零路徑中,2050年氫能預計占電力來源的9~12%。
根據工研院的氫能藍圖,未來將以混燒或專燒氫氣的燃氣發電,逐步取代燃燒化石燃料的發電機組;天然氣電廠將轉型燃氫氣,以達到減碳效益。
在工業應用上,鋼鐵與石化產業可利用氫氣治金、鋼化聯產及使用低碳氫以降低製程碳排;工研院也研發高功率金屬雙極板電池組,可應用於交通載具、無人機及備援電力市場。(原文:工研院發表「氫能發展藍圖」 工業餘氫純化再利用也能發電)
二、面對極端氣候,行政院核定氣候調適、防災預算
【經濟日報】行政院長蘇貞昌6月28日主持「中央災害防救會報第46次會議」,要求各部會加強防災科技監測與告警系統,如:農委會精進「不安定土砂災害管理」;交通部督導台鐵局完成鐵道邊坡告警系統;以及內政部規劃「AI智慧搜救派遣系統」計畫。
行政院已核定「強韌台灣大規模風災震災整備與協作計畫」,預計5年投入近10億元,由中央與地方協力,並導入企業與民間聯防機制,強化台灣面對極端氣候的韌性。(原文:面對極端氣候 蘇揆:5年投入10億防風災地震)
三、歐盟2035確定向燃油汽車說再見
【經濟日報】歐盟將於2035年完全禁售內燃機引擎新車,以百分之百消除新車的二氧化碳排放。換言之,未來歐盟的新車市場只有電動車款,目前動力來自燃燒汽油、柴油的汽車都將出局。
該政策在6月29日闖過最後一關,這是歐盟想要達成2030年前溫室氣體減量55%目標的重要一步,也促使全球汽車產業轉型。曾反對此政策的德國、義大利等汽車大國之所以願意妥協,是因歐盟環境部部長們為燃油引擎開了另一扇窗:只要合成燃料或油電混合車能達到零排放的可能性,便可以上市。(原文:德國妥協 歐盟2035確定向燃油汽車說再見)
四、美國最高法院判環保局「無權限制」發電廠碳排
【NY Times】6月30日,美國最高法院以6:3的投票結果裁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無權對燃煤電廠的碳排量設定上限。這使得拜登政府更難達到十年內減碳50%的政策目標。
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羅伯茨(John Roberts)認為,《清潔空氣法》( Clean Air Act)授權EPA介入各州的減排計畫,侵犯了各州的管制權力。燃煤產業、保守州讚許這項判決;拜登政府對抗氣候變遷的工具遭到剝奪,白宮發言人表示,最高法院的裁決是「法院的另一項毀滅性決定,旨在讓我們的國家倒退。」(原文:Supreme Court Limits E.P.A.’s Ability to Restrict Power Plant Emissions)
五、H&M取消被控漂綠的永續標示
【Guardian】快時尚品牌H&M停用永續成衣聯盟Sustainable Apparel Coalition (SAC)提供的永續指標(Higg Index),因挪威消費者聯盟(NCA)指控「與傳統材質相比,用水量少了88%」、「與傳統材質相比,對全球暖化的影響少了14%」等商品宣稱為「漂綠」,H&M若不停用此標示,將面臨經濟制裁的風險。
永續時尚倡議者格羅根(Grogan)指出,SAC的永續指標並沒有要求品牌揭露商品製造了多少塑膠微粒、是否可被生物分解,且商品的永續數據、資料皆由品牌自行輸入,公信力可議。他也強調,真正的永續,是商品生命週期從製造到回收,皆可循環使用。(原文:Fashion brands pause use of sustainability index tool over greenwashing clai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