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各種看見 高齡長照 陳乃菁專欄
陳乃菁專欄:長壽社會隨處可見失智者,何必隔離、區分?
  • 標準
  • sdg
  • sdg

陳乃菁專欄:長壽社會隨處可見失智者,何必隔離、區分?

2022-09-01 陳乃菁診所院長、高雄長庚神經內科部癲癇科兼任醫師/陳乃菁

我接受訪談時,被問到一個問題:「由於現有的『失智照護據點』數量不足,未來政策是讓失智症長輩也可以到『樂齡關懷據點』活動。可是這樣會不會讓樂齡據點的長輩有所疑慮?覺得失智症長輩的加入,會讓他們不能如往常活動?同時,失智症長輩會不會覺得不被尊重、沒有得到活化腦力的幫助?

一個友善高齡者的社會,不應該排斥失智者

陳乃菁專欄:屆時生活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不只要與高齡者密切相處,也要與失智者有頻繁的互動機會。記者蔡宗儒/攝影

我當下直覺反應是:「如果我們這樣想,有發自內心尊重失智症長輩嗎?」

這個提問其實是奠基在一個前提上:「一般人(亞健康長輩)和失智患者(失智長輩)不一樣,因為不一樣,所以為了大家好,最好要分開來處理。」

這種「我是為了你好」的思考方向,難道不是一種隱藏的歧視嗎?再說,我們的社會真的可以持續「分開處理」嗎?

於是我深呼吸一口,慢慢解釋。

目前台灣高齡者大約是總人口數的18%到21%之間,隨著高齡化進展,再過幾年就會上升到30%,甚至不遠的將來就會破40%。屆時每個人勢必都會接觸到高齡者。失智症與高齡相關,因此可以推論失智患者的人數也將快速成長。到時候走在路上,放眼望去幾乎一半人口都是年長者,難以分辨出誰有失智症、誰沒有。

換句話說,為了這個即將到來的未來圖像,每一個人最好都提早準備,屆時生活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不只要與高齡者密切相處,也要與失智者頻繁互動。因此,抱持自然而然的心態並且了解正確的互動方式,就十分關鍵。

越來越多失智人口的社會,該做什麼準備?

陳乃菁專欄:我們必須以更自然的方式,讓所有人都融合在一起:一起照顧、一起活動、一起生活。圖/取自聯合報系資料庫

首先,大家要知道失智症不是突如其來的變化,所謂的失智症確診只是醫療機構經過一系列檢測後下的判定,可是患者並不是判定後一秒才成為失智者。正確的描述應該是:罹患失智症是一個由輕度往重度,逐漸變化的過程。在病程初期,很多患者還能生活自理,外表看來與一般人無太大差異。

其實這和老化過程非常類似,人在衰老時的明顯變化就是思考越來越慢、聽力越來越差、體能越來越弱,但社會大眾早接受並鼓勵老人家在社會中活動,我們已能自然地在交通工具上或排隊過程中讓位、將公告字體或聲音放大等方式協助高齡者,並不會產生「你老了,為了你好,請到專為老年人規劃的地方去吧」這樣的想法。

而且我們都理解,若對老人家說了這樣的話,就是一種歧視,他們聽了後會受傷、會生氣的。

那麼,為什麼我們就覺得失智者需要被分開來、到只有失智者能去的地方呢?再說,將來老年人口數大量上升,青壯年照顧者人數勢必無法追上,我們的社會不可能負荷得了那麼多的失智照顧單位(時下失智據點所承擔的照顧量能,其實都已在負荷的邊緣)。

我一口氣講下來,要強調的就是:照顧長輩,請不要先以罹患疾病與否、疾病的類別等條件來分別看待,更不要認為必須分門別類的照顧,才有辦法維持他們的日常生活能力。

我們必須以更自然的方式,讓所有人都融合在一起:一起照顧、一起活動、一起生活,於是自然而然的,大家看見的是每個人獨特的存在,而不是先看到身上的疾病。

比如說,許多關懷據點都有人力不足的問題,我常想,引入志工就是一個好辦法。志工不限於學生,還可以鼓勵高齡者一起加入。這些上了歲數的志工們,體能還不錯,從職場和家庭照顧責任中退下,剛好投身公益。否則光待在家中看電視未免浪費,對本身的健康也無益處。

若能根據每個志工不同的能力,讓他們在關懷據點帶領活動,或協助管理和運作,就能互蒙其利。這樣的安排對需要被照顧的長輩來說,有正面效應。因為他們能在自然老化或是失智症進展的退化過程中,與年齡相近、生命歷程相似又懂得人情世故的夥伴互動,大家互相扶持,為彼此的晚年生活提供重心,這不正是幸福老去的畫面嗎?

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就要體會時下失智據點的設計只是階段性的不得不然,終非長久之計。對於據點名稱高掛「失智」二字,失智者也會感覺受傷、心生排斥。失智症是每個人都有可能罹患的疾病,高齡人口急速上升已是勢必發生的現實,所以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學習以更正向和自然的態度來照顧失智者吧。只要我們能讓社會每個角落成為失智友善的環境,每個照顧單位都能提供延緩退化的功能,相信社會每一份子都能從中獲益。

關於失智症,你必須知道: 1.失智症與高齡相關。高齡人口越多,失智患者數也將隨之提升。屆時每個人都有機會與失智者頻繁互動。 2.失智症由輕度往重度逐漸變化,過程相似於一般老化。社會應以包容高齡者的態度包容失智症者,不需特意採取隔離措施。 3.高齡者投入關懷據點的志工服務,有助於理解失智症,共創友善長者的社會。

陳乃菁專欄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