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教育 偏鄉教育 地方創生的艱途:被忽略的中小學教育現場
【地方創生的艱途】同村共養——地方創生與體制學校的協作進行式
  • 標準
  • sdg
  • sdg
  • sdg

【地方創生的艱途】同村共養——地方創生與體制學校的協作進行式

2023-05-03 願景工程伴飛計畫/洪崇銘

本篇為〈地方創生的艱途:被忽略的中小學教育現場〉系列報導之三。作者以「同村共養」的概念,思考偏鄉教育問題的新解方,從現場教育工作者與地方創生的協力,看見「把人才留下來」的可能。

過往農村社會透過家族或村莊的力量,同村共養、讓孩子平安長大,是一種分享知識、資源的社會互助模式,非洲諺語「養一個孩子需要全村的力量(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也是類似的概念。

在高齡少子化趨勢下,台灣鄉村青壯年人口流失,教養重擔壓在長者和學校教師身上。近年來,地方創生團體與體制學校協作,成為另類的同村共養,創造偏鄉教育的轉機。

教育連結地方創生,給孩子留下來的可能

位於彰化鹿港的茉莉人文環境教育中心執行長黃雅君説:「教育陪伴,不只是地方文化工作的一環,更是讓孩子看見在地生活方式的可能,這會影響孩子未來回鄉生活的意願。」該中心推出「著鹿計畫」,和鹿港中小學老師合作建立融入在地文化的課程,借重教師的教育專業,讓學生更容易學習地方文化。

這個計畫從零星的課程合作,發展出社團課程,及包含在地歷史、文化的解謎遊戲,把整個鹿港都變成「教室」。

黃雅君説:「課程雖然是針對孩子,但他們會讓家人對在地故事產生興趣,可見孩子也能成為影響地方的人。」她指出,投入地方各種習俗節慶活動,是社會參與、傳承文化最好的方式,學生獲得的體驗,是課本和網路資訊無法提供的。

著鹿計畫希望培養學生成為在地文化保存工作的接班人,讓鹿港孩子長大有繼續「著陸」的理由。

slide

鹿港茉莉人文環境教育中心執行長黃雅君。攝影/洪崇銘

鹿港茉莉人文環境教育中心執行長黃雅君。攝影/洪崇銘
地方創生團體與體制學校合作,發揮另類的同村共養效應。圖/著鹿計畫地方創生青年工作站提供

「地方創生團體和學校每一方都多做一點。如果沒有好的合作方式,就一起討論個好方法。」寶斗青村未來式工作站創辦人陳光鏡從食農教育看見機會。他畢業於彰化師範大學、返鄉投入地方創生。他説,《食農教育法》去(2022)年三讀立法後,他多次主動向學校老師建議,希望合作推動當地的黃豆食農教育,逐漸創造出模組化的教學方式與內容,將食農教育刻畫進學生的生活中。

陳光鏡説,現在學生的生活模式,往往只有學校跟家裡、兩點一線,幾乎和生活環境隔絕,透過體制外的地方創生團體與學校合作設計課程,可以讓學生和生活環境產生連結。

北斗的特色景色不多,外地人常誤以為北斗是斗六,當地人常感沒有自信;透過教育可以建構孩子對地方和自我的信心。他認為,教育與地方創生的成功關鍵都在於「落地生活」。

slide

陳光鏡長期推動在地食農教育扎根。攝影/張妤瑄

陳光鏡長期推動在地食農教育扎根。攝影/張妤瑄
透過親手操作學習到的知識,是108課綱提倡的素養教育。圖/田野勤學提供
巫宛萍認為,不論是人或是作物,都應該從身處的環境思考「適地適種」的可能性。攝影/張妤瑄

讓學校成為認識家鄉的「入口」

彰化溪州鄉的人口外流、老化問題嚴峻,在當地主持「回春工作站」的巫宛萍表示,他們和溪州國小合作設計以溪洲的濁水溪流域文化為主題的教學內容,帶領學生實地走訪濁水溪、運用黑泥創作泥染,認識濁水溪沿岸的原生植物、耕牛文化。

slide

回春工作站與溪州國小合作在課程中融入濁水溪農村文化。圖/回春工作站提供

回春工作站與溪州國小合作在課程中融入濁水溪農村文化。圖/回春工作站提供
學校朝向圍牆之外探索,不只是聚焦於教室內的課堂,青年的目光也不總是投注於城市,而是看見地方所存在的特殊也為地方帶來更多的觀點和刺激。攝影/洪崇銘

彰化縣溪州國小教務主任簡世雄。攝影/張妤瑄

溪州國小教務主任簡世雄説,過往的學校與社區是兩條平行線,但地方創生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面臨少子化、家庭結構改變和貧富差距問題,雙方協作,更有機會讓學校資源挹注地方所需。

他分析,學校是升學管道,也是地方歷史文化累積的地方,學生畢業升學、就業後,如果與家鄉沒有聯繫,學校就只是一個把人送出去的出口。「但學校必須成為學生認識家鄉的入口,才能發揮文化傳承的使命。」

突破升學思維,找在地優勢才關鍵

鹿東國小校長謝秀華。攝影/張妤瑄

體制學校是偏鄉少數穩定存在的公共服務,也是地方對外連結的窗口,鹿港鹿東國小校長謝秀華強調:「不論哪個區域的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偏遠地區學還可以透過合作聯盟、建立資源共享系統,讓資訊以學校為媒介向外擴散,有機會帶給社區正向刺激。

為台灣而教基金會 (Teach for Taiwan,簡稱 TFT) 代理營運管理部總監吳東懋說,大多數人對鄉下看見的是「升學條件不佳」的狹義想像,但是,並不是每個地方都必須發展得像都市一樣;地方應該要找到屬於自己的優勢,建立在地的文化認同,找到具體可著力的條件,在地方文化背景中,創造讓孩子能公平發展的機會。

〈地方創生的艱途:被忽略的中小學教育現場〉系列報導

核稿/章倩萍 編輯/劉十賢、陳靖宜 專題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

本專題報導為 願景工程 – 2022 獎助採訪伴飛計畫 獎助作品——

願景工程於2022年舉辦「獎助採訪伴飛計畫」,提供每件作品獎助金,協助想要寫出好報導的人,完成報導任務。歷經超過半年的打磨,完成作品陸續和讀者見面。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