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各種看見 動物權利 陳玉敏專欄
陳玉敏專欄:「底拖網」漁法危害生物多樣性,海洋生態還堪這樣「拖」幾年?
  • 標準
  • sdg
  • sdg
  • sdg

陳玉敏專欄:「底拖網」漁法危害生物多樣性,海洋生態還堪這樣「拖」幾年?

2023-06-15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

6月13日,一尾肚裡懷有六條鯊魚寶寶的稀有史前深海巨鯊——「歐氏尖吻鮫」(又稱「哥布林鯊」),在南方澳被漁船捕撈上岸。不久前,一家拉麵店亦以深海「大王具足蟲」作為食材料理。這兩種引發社會熱議的海洋生物,都是「底拖網」漁船捕獲的。

什麼是「底拖網」?為什麼它可以捕抓到這些罕見的海洋生物?以及,它又為何會被認為是破壞性最大的漁法之一?

底拖網無差別捕撈、大小通吃 危害生物多樣性

「底拖網」是拖網漁業的一種。據漁業署統計[1],截至2021年,全台共有1,324艘拖網,長年於台灣西南、東北角沿海一帶作業。過去漁業資源尚稱充足時,拖網漁業的每日漁獲量最高可達數十萬噸,但在長年無差別、大小通吃的捕撈下,已嚴重導致海洋資源枯竭,近幾年平均年漁獲量約在兩萬噸左右,占沿近海漁獲總量13%。

拖網漁業依據作業水層深淺,又分為表層、中層、底層拖網,但不論何種拖網,捕撈對象都不分目標物種,通通一網打盡[2]。其中,作業水深可達500公尺、破壞海床生態的「底拖網」,對海洋生態的傷害最嚴重[3]、[4]。底拖網有兩種,一種是利用兩塊網板張開網口在海中拖掃,驅趕或威嚇魚群進入網袋;另一種是網具下方裝有桁桿及滾輪,可在海床上拖行。兩種網具都對海洋底棲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連礁石和砂質海床下方的生物都難以倖免,嚴重破壞海洋生物繁殖、產卵與棲息的環境。

且底拖漁船通常會在同一處漁場拖好幾次,等到海床被夷為平地、無魚可捕時,就放棄該漁場尋找下一個海域,是破壞性最大的漁法之一。

八成漁獲被當成「下雜魚」 違反食物正義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近十年全球海洋捕撈量平均每年約8,000萬噸,但共有700至910萬噸的漁獲物被丟棄,或被當作無經濟價值的「下雜魚」。其中,又以底拖網漁業的漁獲丟棄最為嚴重,約占世界漁業總丟棄量的45%[5]。

台灣的底拖網漁業也有下雜魚的存在。2022年,台灣有學者發表研究指出[6],在高雄周邊海域的底拖網漁業漁獲中,共有高達409個物種,但其中有200多個物種無食用和經濟價值,多半是來不及長大的各式小魚、蝦蟹。這些無法供人類食用的「下雜魚」一部分會被送往中南部,用來餵飼石斑等養殖魚類,一部分則製成魚粉飼料再餵魚。

我在走訪漁港調查發現,一桶下雜魚的魚種可多達數百種,九成九都是來不及長大的小魚,如此不折不扣的資源濫用,嚴重違反飲食倫理與食物正義。

slide

底拖網無差別捕撈,已嚴重導致海洋資源枯竭。圖/陳玉敏提供

底拖網無差別捕撈,已嚴重導致海洋資源枯竭。圖/陳玉敏提供
2022年台灣學者研究統計 ,在高雄周邊海域作業的底拖網漁業漁獲組成高達409個物種,其中200多種無食用、經濟價值,多半都是來不及長大的各式小魚、蝦蟹。圖/陳玉敏提供
無法供人類食用的下雜魚一部分會被送往中南部餵飼石斑等養殖魚類,一部分則製成魚粉飼料再餵魚。圖/陳玉敏提供
 各種大小鯊魚也是底拖網常見混獲魚種。圖/陳玉敏提供
 底拖網對海洋底棲環境造成很大的傷害,包含礁石、砂質海床下方的生物都難以倖免,許多珍貴的珊瑚礁漁都被捕撈起。圖/陳玉敏提供

每年拖出十億噸碳 底拖網漁業碳排與航空業一樣高

除了傷害海洋生態、違反食物正義,底拖網對全球暖化的影響程度更超乎你我想像。

首先,底拖網的作業過程極度耗油、耗能。且國際期刊《自然》(Nature)2021年3月的「全球底拖網漁業碳足跡」研究指出[7],底拖網沿著海床前進、夷平海底,會導致海洋土壤每年釋放約14.7億噸二氧化碳。

海洋沉積物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儲存庫。當碳從海底沉積物釋放到海水中,就會增加海洋酸化程度,嚴重影響海洋生物多樣性[8]。

拖網漁業混獲嚴重 漁業署卻視若無睹

所有的拖網作業都有嚴重的混獲問題。 為了減少混獲,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早於2002年投入「減少混獲自動裝置(Bycatch Reduction Devices, BRD)」或是「幼雜漁獲排除裝置(Juvenile and Trash fish Excluder Device, JTED)」的開發研究。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9],截至2021年,排除混獲的裝置技術已相當成熟且多樣化,至少有50個國家已針對拖網漁業落實混獲管理,並強制要求拖網漁具裝設混獲減少裝置。

但是,台灣至今沒有相關法規要求拖網使用混獲減少裝置,漁業署嚴重失職。

台灣拖網漁業規範不足 違規案件頻發生

slide

單船拖網是利用兩塊網板張開網口,在海中拖掃,驅趕或威嚇魚群進入網袋,又可以分為網板式拖網(otter trawl)及衍桿式拖網(beam trawl),前者網具下方裝有滾輪,可在海床上拖行;後者則是在網口裝兩片網板,讓網具張開在海底拖行,兩種網具都會對海洋底棲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圖為網板式拖網的網板。圖/陳玉敏提供

單船拖網是利用兩塊網板張開網口,在海中拖掃,驅趕或威嚇魚群進入網袋,又可以分為網板式拖網(otter trawl)及衍桿式拖網(beam trawl),前者網具下方裝有滾輪,可在海床上拖行;後者則是在網口裝兩片網板,讓網具張開在海底拖行,兩種網具都會對海洋底棲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圖為網板式拖網的網板。圖/陳玉敏提供
單船拖網是利用兩塊網板張開網口,在海中拖掃,驅趕或威嚇魚群進入網袋,又可以分為網板式拖網(otter trawl)及衍桿式拖網(beam trawl),前者網具下方裝有滾輪,可在海床上拖行;後者則是在網口裝兩片網板,讓網具張開在海底拖行,兩種網具都會對海洋底棲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圖為網板式拖網的網板。圖/陳玉敏提供

拖網是全球逐步淘汰的傷害性漁法,底拖網更因具高度破壞性,在各國受到許多限制:澳洲、美國、加拿大、巴西、馬拉西亞皆設置「禁底拖網區」;香港、帛琉、印尼更是全面禁止底拖網。然而,台灣的漁業署對拖網漁業帶來的危害視若無睹,至今仍未針對拖網漁船的數目、網目大小、禁漁期等事項制定規範。

例如,全球漁業資源枯竭,台灣漁民也受到影響。但是,漁民為了捕到魚,就讓網目越來越小。過去底拖網漁業所使用的袋網網目在30~35mm之間,但目前西南海域底拖漁船的袋網網目尺寸均小於20mm,小魚小蝦都不放過。竭澤而漁的惡性循環,將使未來子孫面臨海洋沒有魚的困境。

且考量到夏季是最多小魚長大的高峰期,為了減緩混獲對海洋生態造成的傷害,許多縣市對捕抓吻仔魚的魩鱙漁業和刺網漁業,都訂定了連續2至3個月的夏季禁漁期。但殺傷力更強的拖網卻無任何限制,全年都可橫掃海洋。我在拜訪西部漁港時,也時常聽聞刺網漁民抱怨這項政策不公平。

雖然漁業署自1977年起,就公告禁止拖網漁船不得於3海浬內作業;1999年明定50噸以上之拖網漁船不得進入距岸12浬作業。但許多漁民卻在3海浬內,打著洗網子的名義「假洗網,真捕撈」。

因此,漁業署2017年又公告「拖網漁船禁漁區位置及有關限制事宜」,禁止拖網漁船於距岸三浬內拖曳網具或投網、揚網。但仍沒有限制囊袋網目大小,導致海洋生物持續被一網打盡。

而且,即使已經禁止在3海浬內作業及放網,但漁業署統計指出,從2010年至2023年5月,全台共累計1,565件拖網漁業違規處分的案例。我走訪漁港時,也常聽聞其他漁民反映拖網經常在3海浬內作業,違規情形恐怕比處罰案件更高。

拖網漁業怎麼管 筆者的七大呼籲

2014年,曾有立委呼籲應全面禁止底拖網,最後在漁民抗議下不了了之。但是,「底拖網」漁法危害生物多樣性、加速漁業資源枯竭與全球暖化,海洋生態還堪如此被「拖」幾年?

因此,我呼籲漁業署應制定如下更嚴格的管理:

  1. 全面禁止「底拖網」漁法,盡速制訂「底拖網」退場政策與輔導機制。
  2. 立即訂定拖網漁業「下雜魚」混獲比率上限,強制漁船裝設「減少混獲自動裝置」或「幼雜漁獲排除裝置」,加強港口查緝。
  3. 編列預算收購拖網漁船,並限制拖網漁船轉讓,以逐步減少拖網漁船數量。,除因繼承或配偶、直系血親間之移轉者外,其餘原漁業人變更即應廢止拖網漁業執照,拖網漁船滅失時亦同。
  4. 立即實施每年夏季連續三個月以上的拖網漁船「禁漁期」。
  5. 明定拖網漁獲總容許量、規範網目大小。
  6. 依法開罰未完成卸魚申報的拖網漁船,以杜絕非法、未通報的漁獲。
  7. 全面檢討漁船用油補貼政策,停止助長傷害性漁法。

要讓海洋資源永續,漁業署應儘速採取措施管理「底拖網」,保護台灣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不能再拖。

slide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16日前往行政院陳請,呼籲政府重視拖網漁業「大小通吃」與「無差別」捕撈、嚴重破壞海洋生態、危害生物多樣性、加速生物資源枯竭的問題,要求漁業署立即制定更嚴格有效的「拖網漁業管理規範」,並優先推動「底拖網」退場政策與輔導機制,以彌補沿近海漁業管理的最大漏洞。圖/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提供

底拖網
底拖網
底拖網
底拖網
底拖網

[1] 2021,漁業署,漁業統計年報

[2] 一般而言中、表層拖網主要漁獲魚種以櫻花蝦、白帶魚、白口、白鯧及白腹鰆為大宗;底拖網則是涵蓋各種底棲魚類、蝦、蟹等。

[3] https://www.coa.gov.tw/theme_data.php?theme=news&sub_theme=agri&id=3544

[4] https://www.tfrin.gov.tw/News_Content.aspx?n=310&s=34967

[5] FAO. 2022. The State of World Fisheries and Aquaculture 2022. Towards Blue Transformation. Rome, FAO.

[6] 陳朝清(2022)。研發適用於臺灣底拖網漁業之減少混獲自動裝置。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漁業生產與管理系。https://doi.org/10.4060/cc0461en

[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3371-z

[8] https://e-info.org.tw/node/230148

[9] https://www.fao.org/3/cb6635en/cb6635en.pdf

陳玉敏作者介紹
編輯/邱怡瑄 圖片編輯/陳靖宜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