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苗栗南庄山腳下,來自山頂泰雅族鹿場部落的阿嬤們開心下車,準備去辦「敬老卡」。她們早就超過65歲,遲遲沒申請「老人公車優惠」是因為根本沒有公車。這台搭下山的「幸福巴士」,她們等了半世紀。
南庄是座山城,從山上到平地分別分布泰雅、賽夏、客家三大族群,公車班次和海拔高度成反比,一小時一班、一天一班、完全沒車。交通困境把僅八千人的南庄隔成三個世界。
早年南庄礦業興盛,部落居民可以順道搭礦車下山。封礦後,想下山吃碗乾麵得來回走六小時,或者付出1,200元,等同吃一餐高級牛排的金額搭計程車。
在地青年邱星崴觀察,政府規畫的公共運輸,不一定能貼近實際需要。山路崎嶇,大車進不來,居民也沒有交通工具前往主幹道轉乘。
27日,願景工程基金會與中華顧問工程司主辦、聯合報與中華民國道路協會協辦「偏鄉交通的下一步工作坊」,邀請花蓮縣、雲林縣、台南市、桃園市各局處代表共商偏鄉交通解方,邱星崴與會分享在南庄推動偏鄉公共運輸的經驗。
邱星崴在工作坊中提到,「車來了!」對部落長輩而言是件大事,幸福巴士開始營運當天,他們主動提議辦「通車典禮」,居民們起了大早、盛裝打扮,一台銀灰色廂型車在精心準備的歌舞表演中宣告啟程。
從地方需求出發,站牌名稱也很在地。每天一早,就有大批居民聚集在「徐媽媽家」站等車,車資只要20元。服務啟用不到一年,這片被客運公司放棄的山頭,已經累積5,000名乘客人次,車子平均每天上下山12趟。
邱星崴不只把幸福巴士當作改善交通的工具,油門一踩,還發動了偏鄉創生引擎。
邱星崴觀察,偏鄉發展落後,長期仰政府補助,久了便失去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什麼都怪政府」。他希望透過巴士促進地方互動,支持弱勢重建社會力。
巴士開通後,居民可以自由下山買喜歡的食物、賣自己種的蔬菜,累積收入也建立自信,頻繁交易更帶動社區經濟活絡。
邱星崴還觀察到,八成以上乘客是女性長輩,「山上阿公最少會有一台老貨車。」家中的車輛的使用權,存有性別區隔,也限制了移動權。如今阿嬤也有了移動自由,邱星崴說,幸福巴士間接推動了性別平權。
巴士目前有兩位專職司機、四位兼職司機,其中不乏當地弱勢,「我們的司機有右腳截肢的障礙者、聽障人士,在農村裡根本找不到工作。」現在他們都經過訓練,成為合法的專業司機,還兼職帶外地旅客遊覽、受居服員訓練。他們因新的就業機會,從弱勢變成助人者。
邱星崴指出,公共交通的效益能體現在醫療、教育、經濟等不同面向。幸福巴士讓居民來去自如、長者不會延誤就醫、學生不必下山住校,聚落間的經濟活動和人際關係也重新活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