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教育 偏鄉教育 偏鄉教改難
【偏鄉教改難】一對一教學不等於專業家教,混齡教學大挑戰
  • 標準
  • sdg
  • sdg
  • sdg

【偏鄉教改難】一對一教學不等於專業家教,混齡教學大挑戰

2023-09-20 記者/劉十賢、梁玉芳;聯合報/趙宥寧

偏鄉小校若有幸招到新生,上課常是「一人成班」。一對一的教學看來像是「家教班」,但不是「精緻化教學」的保證。曾任宜蘭縣教育處課程督學的吳明柱說,理論上,「家教班」學習效果比大班級好,「但不是每個老師都有很好的家教功力。

國教署派出協助各校的「商借教師」蘇淑菁六年來走過14個縣市的偏鄉現場,她觀察:「只有一個學生的教室,師生反而並不親。」因為不少偏鄉孩子從小缺乏家長陪伴,人際互動能力弱,「給老師的回應通常很冷淡。」

受少子化影響,越來越多偏鄉班級只有個位數學生,考驗教師教學能力。圖/聯合報系資料庫

缺乏同儕刺激,是另一個難題。

在中部某偏鄉國小分校任教的柯秀茵(化名)為了留住班上唯一的學生,得「每天早上得打電話叫學生起床」,開車接她上學、再送上早餐。但是該生「學習動機很低落」。

一個人獨享的教室,有一個人的落寞。孩子渴望同儕。「問她功課作了沒,但她就像一道牆,完全不理我。」柯秀茵找輔導老師也沒用。「我曾經氣到不教了,兩個人就在教室裡大眼瞪小眼。」柯秀茵說。

後來,柯秀茵帶學生到本校和同年級一起上課。有了同學,孩子學得很開心、主動參與;但一回分校,又變回原樣。柯秀茵半開玩笑地問孩子,有機會想不想轉去本校?「老師,我可以現在就轉嗎?」學生回答。

「我們為了不廢校,想盡辦法多拉一、兩位學生來,我覺得對學生很不公平。」柯秀茵說。

打破年級、班別限制的「混齡教學」,是教育界倡議多年的解方,也正式寫入「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之中。

「咔啦」一聲,原本隔開一、二年級教室的大鐵櫃,在兩名老師合作推動下,往兩邊滑開。如芝麻開門咒語,兩間教室打開成一班;兩個年級,十名學生。這是新北市雙溪區上林國小的「混齡」數學課,這天由一年級的詹老師負責教學,二年級的簡老師在台下確認學生的進度。

這節課教「長度」。當老師要學生回答某個圖形的長度該怎麼計算,還沒學過乘法的一年級生用加法算、二年級生練習用乘法回答;一年級生「卡住」時,二年級學長、姊還會當小老師,點撥一下。

混齡教材是兩位老師腦力激盪的成果:拆解兩個年級課本章節,相關單元放一起,課程任務設計要考慮不同年級的程度,得各想一套。兩位老師說:「備課量是雙倍」。「混齡教學」考驗老師能力、合作及默契。也有學校因為老師不和,無法「混齡教學」。

混齡數學課中,一、二年級學生以不同難度的算式解題,教材也要另外準備。攝影/黃義書

上山要用的武功,在山下沒練過。嘉義縣偏鄉教師許可欣(化名)說,傳統「師資培育」課程學的分組或評量方式,都是針對十人以上;「混齡共學」的教學方法及班級經營,老師的經驗值是零。

到底「混齡」要怎麼教,偏鄉老師且戰且走。教育部專門委員陳添丁說,師培出身的老師沒學過、新老師連一般教學都還在摸索,再加上師資流動率高,「學校每年都在做新兵訓練,也無法累積成功經驗。」偏教條例鼓勵的「混齡教學」,師培體系還沒跟上。

圖片編輯/劉十賢
偏鄉教改難・教師出走中 專題及民調 ・偏鄉教育有法有錢,為何留不了人?偏鄉專用教師,為何難以落實?為偏鄉添人氣:小校加盟為偏鄉補落差:偏鄉教師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