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height="1" width="1" src="https://www.facebook.com/tr?id=1398237490604710&ev=PageView&noscript=1"/>
首頁 教育 偏鄉教育 偏鄉教改難
【偏鄉教改難】偏鄉師像萬能超商店員,法規不讓請專業助手
  • 標準
  • sdg
  • sdg
  • sdg

【偏鄉教改難】偏鄉師像萬能超商店員,法規不讓請專業助手

2023-09-20 記者/劉十賢

正午放學鐘響,雲林縣文光國小過港分校的學生在餐廳用餐,同時等家長接回。八歲男孩無法聚焦的雙眼斜瞟著遠方,在老師協助下進食。男孩母親推開餐廳門,寒暄後接過飯碗餵食,男孩猛烈咳了起來。

17年前,過港國小將部分校地撥給縣府成立學齡前特殊孩子的早療中心。孩子該上小學了,家長擔心念特教學校被貼標籤,「直升」過港成首選。過港從此變成「準」特教學校,上學年度全校共九位學生,就有八位特教生。

過港分校名義上還是一般學校,分校主任王保勝說,申請特教生輔具、補助都受限,也無法聘請特教專長老師;但是真轉型成特教學校,一般家長恐怕就不送學生來了。

除了早療中心,過港分校二樓,「新住民學習中心」招牌十分顯眼,這是學校承辦的另一項地方政府計畫:擬定新住民文化課程、培育新住民語言師資。這些業務同樣落到老師身上。

過港分校像是許多偏鄉小校縮影:偏校角色不只是所學校,更像是「教育超商」,什麼都有、什麼都辦;卻苦於沒有懂特教和教學外專業的人才,偏鄉老師不得不變身成「萬能小七店員」。

過港分校主任王保勝說明偏鄉小校經營難處。攝影/劉十賢

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教授王慧蘭說,偏鄉學校的特色就是「校外都是空的」,地方需要的,全搬進校園來──學校變成政府的資源窗口,社福、醫療等業務都堆進學校。「既然和都市學校功能不同,怎麼人員的考量是一樣的?」她認為,偏鄉學校最需要鬆綁的法規,就是「人力聘用彈性」。

根據聯合報、願景工程「偏鄉教改大調查」,在開放式問題「如果可以許願」答案中,多數偏鄉老師希望有人協助行政和輔導。一位教師寫著:「家長考量孩子特殊需求,希望送到小校得到更好照顧,但偏校編制內根本沒特教、輔導人力。

這些事,何不開放讓專業人才來幫忙?

王慧蘭說,偏教條例設置的「專聘教師」等徵才管道,全限於「師培體系出身、有教師證」的合格教師,但學校需要的並不只是那張證,而是多元人才,回應「學校在社福、地方創生、科技數位等面向的人力需求」。

偏鄉學校周邊缺乏文化刺激,不只課本上知識,數位、科技等創新學習需求都需仰賴學校供應。攝影/余承翰

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吳明柱說,偏教條例寫明,可依學生需要提高教師員額,人事費用由中央補助;但實情是:法律規定教師一周至少要上20節左右的課,但學生變少,很難達到授課時數,偏校無法開教師缺,其他專業人才又被擋在校門外。

「校長都很喜歡教育替代役,因為他是『沒有被歸類的人力』,可以教英文、教電腦、幫忙行政雜事。」均一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呂冠緯說,偏鄉學校需要的就是這種好用的彈性人手。

吳明柱呼籲法規開放「教育彈性人力」,由學校定義工作內容、找合適人才,不限於老師。教育彈性人力有多好用?吳明柱舉例,誠致支持經費讓台東桃源國小聘用多位「社區媽媽」,經培訓後,不論是家長忘記接送孩子、甚至家暴、家裡斷電,都能由這群最了解社區、時間也彈性的人介入處理,老師專注於教學。

「期待更多社會資源進入,讓偏鄉小學教育更多元。」一位老師在民調中寫著,「這樣在未來,孩子才有足夠資本選擇想要的人生。」

圖片編輯/劉十賢
偏鄉教改難・教師出走中 專題及民調 ・偏鄉教育有法有錢,為何留不了人?偏鄉專用教師,為何難以落實?為偏鄉添人氣:小校加盟為偏鄉補落差:偏鄉教師證

給我們一個支點,我們就能推動台灣前進!
您的捐助,成就願景工程基金會日漸茁壯的一股動力!!

贊助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