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我看見他對我說,你有沒有反抗?我看見他對我說,為什麼你們單獨出去?我看見他對我說,你真的不願意嗎?」穿著白色上衣的讀劇演員柴曉璐(化名)望向遠方,清亮的聲音隨著連續問句,越來越激昂。
接著,柴曉璐深深嘆了一口氣,語調放緩:「不,我想被愛,我想變得很厲害,我想被需要,但我不想……不!這件事是不對的,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麼會是我想,或不想?」
這些台詞既是創作,也是現實。這段讀劇表演在全台首個性暴力倖存者市集「一ㄡˇ伴逛市集」初登場,劇本靈感源自談論性暴力議題的《代價:倖存之後》專題報導,及「暖暖Sunshine」協會的性暴力倖存者採訪。演出過程中,「不!我看見」的吶喊多次出現,既飽含倖存者闡述自我經驗的急切,也宛如每次創傷襲來、意識陷入解離的多次斷裂。
從採訪倖存者自白,到「暖暖Sunshine」社群中徵集的倖存者畫作,都是「一ㄡˇ伴逛市集」布展素材。市集發起人之一、「暖暖Sunshine」協會理事長湯淨說,希望藉此讓大眾更理解倖存者的心境。「不是談性暴力,就一定要哭得很慘。我們希望用輕鬆參加市集的方式,讓更多人認識倖存者的世界。」湯淨說。
體驗求助四大困境 撕下噤聲封條、與倖存者對話
根據澳洲皇家調查委員會對兒童性侵案件的調查,受害人平均要經過24年,才能首次說出受害經歷。
「暖暖Sunshine」協會將倖存者容易感受到的刺耳字眼,分別印製成橘、紅、紫、藍色的紙膠帶。「這些紙膠帶就像封條,要倖存者不要說話。」湯淨說。當民眾進入市集的「圖卡互動區」,會拿到一張被不同顏色紙膠帶交疊覆蓋的明信片,代表倖存者的人生被這些批評聲綑綁。當民眾隨著導覽解說,每了解一項困境,就可以撕掉一張紙膠帶,象徵解開枷鎖。
漸漸地,就能看清下方的明信片圖樣——有的是哭臉、有的是從黑暗中長出綠芽,各種圖樣都來自「暖暖Sunshine」徵集的倖存者畫作。明信片上還有對應的QR code,掃描後就可以看見這幅畫背後的倖存者故事。民眾也能在明信片上提筆回應,未來會由「暖暖Sunshine」協會轉交明信片給相對應的倖存者。
當人們對倖存者的困境有感,就是理解的開始。湯淨說:「我相信,這是一個好的連結。」湯淨表示,透過這一系列的體驗活動,也有助讓人們慎重寫下想對倖存者說的話,而非草草留下「我永遠都在」等看似樂觀,卻不負責任的文字。「每一個友善的回應,都很重要。」湯淨說。
受害者衣物展 打破「完美受害者」迷思
市集上除了「暖暖Sunshine」設計的活動,也有多個性別相關的非營利團體到現場設攤。在「圖卡互動區」另一側,由現代婦女基金會規劃的「受害者衣物展」,吸引許多人佇足。
現代婦女基金會社工葉秋伶表示,人們在討論性暴力議題時,常見檢討被害人「穿得太少」的論調,背後其實隱含對「完美受害者(ideal victim)」的迷思。所謂「完美受害者」代表人們對受害者抱有既定印象,誤以為必須符合特定的穿著、行為、性別、年齡等特徵,才有可能遭受暴力侵害或值得被同情。
在展覽現場,三件衣物被掛起:白色制服、珊瑚色連身裙,米色西裝搭黑長褲,風格各異,卻都是倖存者受暴當時穿的衣服。展區附近的回饋區,有人寫下「穿得漂亮沒有錯,受害者不需被審視,加害者才要」。這句話是對「完美受害者」謬誤的最佳反擊。
倖存者有能力「互助」,而非需要「被幫助」
市集中也整理了倖存者可求助的政府資源,包括法律扶助資訊、臺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的介紹,以及全台性創傷復原中心的聯繫方式。湯淨說,這次市集取名為「一ㄡˇ伴逛市集」,帶有「有伴」和「友伴」的雙關意涵,期許倖存者們可以在市集中找到支持社群和資源。
「因為在復原的路上,我很孤單。」湯淨說。她在18歲時遭當時的友人性侵,對外求助後,卻碰到檢警和社工不友善的對待,家人也開始指點她「會不會穿太少」。湯淨形容當時的自己,宛如性暴力事件的「囚犯」——外界的猜疑和不信任建成一座牢獄,而牢獄內是永夜,透不進一絲溫暖的陽光。為了讓倖存者有自在交流的空間,她才決定成立線上匿名社群「暖暖Sunshine」。
湯淨說,「暖暖Sunshine」的代表動物是「刺蝟」,象徵遭受性暴力的倖存者會警惕他人,以保護自己。但市集上有張可愛看板:兩隻刺蝟共撐一把傘。「倖存者有能力互助。」湯淨接著解釋,「就算帶刺,我們還是可以一起在下雨天撐傘。」
市集開幕記者會上的讀劇演員柴曉璐說,劇本中引用多位倖存者經歷,排練初期,她常懷疑自己是否能替他們代言。但隨著排練越來越多次,她意識到這不只是用來展現倖存者的痛苦,而是要讓大眾看見倖存者受暴之後,會感到迷惘、解離、憤怒、悲傷等多重情緒。
「雖然每位倖存者的經驗都不一樣,但如果有人能因此獲得共鳴,就可以覺得沒那麼孤單。」柴曉璐說。